东亚杯一开赛,男足便遭遇了0:3的完败,对手是韩国三队,而女足则在先胜后平的情况下,以2:2战平了韩国女足。随着欧美和日本纷纷将女足纳入职业联赛的规划,迅速崛起,封闭式管理下的朝鲜女足也凭借难以复制的艰苦训练超过了中国女足。这一切发生时,中国女足的光环逐渐褪去,话题不再是褒扬,而是关于如何应对挑战。
但是,如果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女足在过去这些年给男足带来的一些误区,值得我们深思。
误区一:女足成绩好工资低,男足高薪有何不羞耻?
如今,中国女足在世界排名中稳居第十七,尽管与欧美强队、日本、朝鲜、冰岛的差距依旧存在,但相较男足位居世界百名之外的尴尬局面,女足的成绩还是要好得多。然而,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女足成绩好,且工资较低,那资金理应优先向女足倾斜,而男足则应该为高工资而羞愧。
从道德层面,这种批判似乎颇具正义感,但从竞技和市场的实际层面来看,这种想法是站不住脚的。对于所有强调身体对抗的团队运动,男性在力量和速度上天然占优,因而更具竞技优势。因此,男足在竞技激烈性和观众关注度上都远超女足,这直接导致了市场的资金投入倾向于男性运动员。可以看看英超、NBA与女足、WNBA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能清楚看到市场在运作中的作用。
事实上,80%以上的足球强国都位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在亚洲的五大足球强国中,除了伊朗外,其他国家无一不是发达国家。足球在很大程度上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只有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在生活中有了较高的收入和福利保障,不用为生计担忧时,才会有精力和人力投入到像足球这样需要广泛人力基础的运动中。而且,像冰岛这样的例子也是很有代表性,尽管它的总人口不足40万,但男女足的水平却远超中国。
要知道,巴西、阿根廷等南美足球强国的成功,除了天赋,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欧洲顶级联赛的职业培养,而伊拉克、朝鲜男足这种特殊环境下的短暂辉煌,绝对是无法复制的。总的来说,足球水平的提高,是需要资金的投入的,所谓的中超“金元足球”,实际上是把钱花错了地方,搞了小圈子腐败,而非说足球发展不需要资金。
展开全文
误区二:女足集体荣誉感强,男足缺乏家国责任感
谈到集体荣誉感,很多人认为女足的团结精神比男足更强,尤其是水庆霞带领下的女足,显得尤为凝聚。然而,荣誉感和成绩息息相关,这一点就像学习成绩一样,北大、清华的学生经常把学校挂在嘴边,而你要是去聊自己是三本院校的毕业生,显然少有人关心。
女足的荣誉感,不能单纯归结为性别问题,而是与球队成绩挂钩。曾经的黄金一代女足,确实拥有王霜、孙雯等世界级球员,但现在的女足,依然面临着同样的利益分配问题。即使荣誉感再强,若没有相应的成绩支撑,球队内的凝聚力也会遭遇分裂。
而国足,虽然在面对日本、韩国等强队时,常常陷入无力应对的困境,但并不能因此否定球员的拼搏精神。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刻,球员们依然为集体荣誉拼尽全力,像张玉宁因伤痛仍奋力拼搏并在进球后痛哭,这种精神值得尊敬。
面对更强的对手,球队难免感到无力,我们可以批评竞技状态、球队管理,但一味放大球员的“责任感”问题,反而会忽视更为关键的结构性问题。
误区三:女足技术精湛,男足连停球都做不到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人拿女足和男足做对比,认为女足的技术细腻,而男足连停球都做不好。不可否认,女足确实拥有如王霜这样的技术型球员,历史上也曾有过孙雯、刘爱玲等人,她们的技术水平堪称顶尖。但如果说男足的技术水平就不行,那显然忽视了历史上许多像彭伟国、马明宇这样的技术型球员,甚至郑智、蒿俊闵这些五大联赛的球员。
从整体来看,男足的技术水准并不差,职业球员的技术基本合格。说到技术不行,也许是因为在高水平对抗下,男足球员的身体状态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技术的发挥。反过来,如果让女足和男足对抗,体能和对抗差距导致女足在对抗中根本无法取得优势,甚至会让比赛看起来惨不忍睹。
结语:正视问题,才能提升水平
中国男足的发展道路确实走了不少弯路,导致与日韩的差距越来越大,但问题并不在于球员本身,性别问题也无关紧要。我们需要直面问题,按照竞技规律来改进,提升基础设施,投入资金,重建一个干净、高效的规则体系,才能确保足球的发展持续向前。
至于是否可以像女足一样通过集体荣誉感来激励男足,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球员是否有“家国情怀”,而是在于是否能够搭建一个真正有竞争力、充满潜力的体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